thIORYNV0R  

在一般社會大眾的眼光中,

「對」或「錯」常形成對立的拉扯位置,

也因此產生衝突與爭執。

若不以絕對真理的位置來看,

也就沒有絕對的「對」或「錯」(除非涉及到傷害人的事情),

用這個角度來思考,

也就較不會把自己與他人放在「問題」的位置。

於是,更重要的是,

去聆聽覺得自己是錯的、有問題的人,

那內在的感受是甚麼?

是什麼重要的生命價值讓這些內在感受產生,

往內走,才能鬆動一個人覺得自己是問題的位置,

而是去看見那內在渴望的自己,

也用自己的其它樣貌,為問題故事帶來資源,

而更貼近內在偏好的自我認同。

也想著,人常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到「對」或「錯」的位置

那是社會文化與成長經驗的脈絡形成的,

從小,只要我們沒有「聽話」,沒有「符合常規」,

就常被放到「做錯」的位置,而形成「我不好」的自我認同,

也深怕被遺棄,不被喜愛;

但那只是以社會文化的主流價值及大人的價值,

來論斷一個還無權力與能力反駁的孩子,

因而也壓抑了每個人的獨特性,

也讓許多人因而在「我不好」的自我認同中長大,

而拼命追求卓越,超越自卑。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好寶貴的獨特之處,

這些都是面對問題時的重要資源呢!

所以敘事治療才會說『每個人都是面對自己問題的專家』,

不把自己或他人放在「對」或「錯」的位置,

問題,就有了多元性的視框與解答,

而自我也在被自己疼惜與理解下,

有了力量去面對問題。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所長 林盈君心理師

 

圖片來源:網路圖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pelightserv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