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慧個人照   

        坊間不管是實體書局或網路書城,常常讓人搜尋的熱門書籍類別就是親職教養,因為,成為一個父母,常是在與孩子相處的實戰經驗中累積而成的,而非我們一開始就具備好了許多的知識,與準備好一個心理位置去當一個父親母親的。馨慧也是我一起學習敘事治療的好夥伴,她有著清澈明亮的雙眸,有著讓人覺得安穩的甜甜笑容,也有著一個六歲大的兒子,聽她分享著與兒子相處的點滴過程,心裡最觸動的是馨慧對兒子滿滿的愛所支撐開來的大大的溫柔與安穩的空間,讓人與她的兒子接觸時,就感受得到這孩子在愛裡長得真好!

 

       馨慧除了在親職教養有很多的實務經驗外,也在「敘事治療」、「生涯諮商」、「兒童與青少年工作」、「敘事治療取向團體」等領域有獨特的經驗。

 

       今天,邀請馨慧藉由這篇文章來與大家分享她運用敘事哲學觀來陪伴一位母親的心得,希望藉由馨慧的分享,也讓成為父母親的大家,嘗試看見心裡成為一個父母的自我偏好,帶著這份偏好,陪自己也陪孩子在關係的路上長出力量!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所長林盈君

 

----------------------------------------------------------

 

《偏好清晰了,於是上路了》

 

剛旅行回來的我,再回到生活中運轉,我似乎進入了一種重整的狀態,有些東西看似跟過去一樣這樣走著,但內在又有些變化已經產生。以至於我的思緒有點不太能連貫,書寫過程中有許多跳躍。

 

就摘錄一段過去的書寫,跟大家分享我用敘事哲學觀做親職工作的小記錄

 

敘事實務運用在父母親職上,依然是清晰的走「父母的內在自我偏好(喜歡的樣子)」這條路徑。當作為一個爸媽,能在當爸媽的位置上,不只是應該與角色責任之外,而能有享受,還有自己喜歡的樣子時;那個跟孩子的互動,很容易地就會流動,而且有一種柔柔的味道,令自己與孩子都能在其中得到滋養。而這個,是一般教養書很難提到的。

曾經,一位跟孩子關係走到僵局的媽媽來找我。與她之間,陪伴工作,不從發生了什麼問題的路徑走,也沒有分析評斷;就是很單純的邀請媽媽說一說,『如果,有一天她已不能再陪伴孩子身邊,那麼,這些年的與孩子相處的點滴,她希望最後孩子想到媽媽,會希望孩子能記得媽媽的什麼?(而這是她最想給孩子的)』

媽媽對這個正值青少年階段的孩子依然很氣,也依然很多的不諒解。可是回到這個點,媽媽柔柔的說,希望孩子記得的是『她的關心』,只要孩子最後能記得這些,那麼她就覺得自己當媽媽這件事,做到了她最想給孩子的了。

我猜,這樣的對話,在媽媽心中留下一定的印象。因為,從這個支點開始,媽媽和孩子的關係,開始鬆了;媽媽談孩子的表情,也越來越柔和。

我做了什麼?其實也沒有,就是很單純地聆聽,與陪伴媽媽對話,理解媽媽在對孩子不滿,那個想多給孩子的心意卻不被接受挫折憤怒的背後,回到很單純真實的人跟人的關係裡頭時,媽媽渴望的就是孩子可以接收到一位媽媽的關心,如此而已。

這位媽媽,是一個很棒的媽媽,當她聽懂內心的渴望後,有了好大的力量,開展不同以往的新故事。當她鬆了,孩子跟她之間也近了,親子間的享受開始有了;而她,說著辛苦孤單長大的自己,到了現在,才開始有了「家」的滋味。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黃馨慧心理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pelightserv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