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廷誥 個人照  

 

    在關係的對話裡,『聽』與『說』是我們常常所處的位置,這看起來很平常、很生活化的事,可以帶來良好的關係品質,也可以影響關係產生裂縫。今天週末的專欄,就由廷誥心理師與大家分享對『聽』與『說』的反思。

    廷誥是我在諮商助人工作領域的前輩,是一起學習合作治療的好夥伴,更是溫暖的朋友。常常在與廷誥的對話裡,他的話語,常常帶給我許多的反思與學習,在我心裡,是把他放在敬重的位置的。雖然在資歷上他貴為前輩、老師,但他卻把自己放在可以讓別人和他平等互動的位置,所以與廷誥相處時,常常讓人感受到的是那份自在、輕鬆、流動。

    廷誥目前在遠東科技大學任教,在「敘事治療」、「諮商專業督導」、「親職諮詢」、「青少年及兒童心理諮商」、「遊戲治療」等領域也有著獨特的經驗。這兩年,他也在合作治療有著美好的實踐,今天,就邀請大家,來『聽』廷誥怎麼『說』關係中的話語權這件事。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所長林盈君

----------------------------------------------------------

《聽與說?--在關係中爭奪話語權》

合作對話取向裡談到,如何開創對話空間是讓訪談者與受訪者建構合作關係裡的入口,而在對話裡,「聽(hear)」和「說(speak)」是兩件相同重要的事情,我想要從華人文化脈絡裡去理解「聽」和「說」。

我記得我還是孩童的時候,一直不斷的被教導要好好的聽大人們說話,台語有個俗諺是「小孩子有耳無嘴」,在這個文化論述中並不是鼓勵小孩子要發展「聽」的能力,而是在說:「大人們在說話的時候,小孩子不應該參與這樣的對話,小孩子只需閉上嘴吧,要好好的聽(話)就可以了。」。當然這樣的「聽」隱含著聽懂大人的話,並要順從大人的命令。在這樣的對話關係裡,大人們是不用好好去聽孩子想要說的話,就是負責去「說話」給孩子聽就可以了。

這樣的「聽」不僅包含聆聽,也包含著聽話,是落在階級關係裡的聽,是下對上(父子、上司下屬、師生等關係)的聽,高位階或是有權力的人說給低位階、沒有權力的人聽。我進一步猜測,會不會在華人社會論述裡有個潛規則,能夠講的人是比較有權力的,而比較沒有權力的人是不用好好的說,所以每個人在關係裡選擇要「說」還是「聽」時,往往是依據他自己在關係裡的位置,當他定位自己是有權力或是位階較高時,他就可以(也必須)多說一些,而當他定位自己是較沒權力或是位階較低的時候,他就必須要好好的聽,當然也不可以多說,當他多說的時候可能就違反社會論述,甚至讓論述社群內的人們覺得他很另類。比如,當老師的就可以多說,而中小學的學生如果上課時一直說或是問,就可能被認為很奇怪,甚至是怪胎。

而在這過程中,「聽」被污名化,甚至被「低下化」,用階級來劃分聽與說,而在婚姻關係裡,每個人都搶著說話的權力,除了想要讓別人聽懂自己以外,會不會是在表示,講話的人是有權力的,「聽」話的人是低下的、沒有權力的。所以夫妻雙方在爭奪話語權的時候,也是在爭取地位權力的高低。要避免夫妻的爭吵,適度平衡彼此說話的權利是否是一個入口?

現代的父母親開始讓孩子可以多說話了,也願意好好的聽他們說話了,在這樣對待及教養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變成怎樣的大人呢?會變成更願意去聽嗎?還是也是一樣積極的去搶說話權?其實要回到文化脈絡,現代華人父母親看起來是比較願意好好聽孩子的話,但是整個文化脈絡會不會仍然複製這樣的權力關係(如師生、上司下屬等)下的聽與說呢?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督導暨諮商心理師連廷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pelightserv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