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117  
在他眼神中所流露的並不是叛逆,而是孤獨啊…

近期完成了一個孩子的療育課程,與他的相處過程讓我留下深刻印象與反思。

這個孩子因為父母親的特殊狀況,必須長期寄宿在親戚家中,白天則是送到幼兒園就讀。第一次見到他是在幼兒園中,孩子的幼教老師反應他在學校很容易出現挑戰行為,例如上課中亂跑、刻意亂丟東西、作弄同學等等,並且挑戰行為的頻率一直有增加趨勢,令教師相當頭痛。

開始與這個孩子進行互動後,療育過程中他倒是表現得中規中矩,並沒有特別明顯的挑戰行為發生。到了課程要結束時,我瞄到孩子趁我不注意時把某個教具拿到教室角落藏起來,然後一臉竊笑的看著我。我以為他的舉動是在抗議上課中所進行的遊戲必須依照時間結束,想說等我和教師討論過孩子的狀況後,再自己去把教具找回來,當下並沒有對這個行為多所反應。

和教師討論孩子的狀況時,老師提到因為孩子的親戚工作時間長,他通常都在幼兒園留到最晚。有時回家後因為沒人在,又跑回學校探頭探腦,如果老師還沒下班就賴著不走。聽到這樣的狀況我再回頭看看這個孩子,他仍然展露一樣的笑容看著我,但我突然感受到在他眼神中所流露的並不是叛逆,而是孤獨啊!他把教具藏起來的行為,並非在抗議遊戲結束,而是希望我能多陪伴他一些時間再走。於是我回到孩子面前,借了一份月曆翻給他看,告訴他哪一天我會再來找他玩遊戲,然後請孩子帶我去尋找被藏起的教具。當他理解下次我會再來後,便很開心的拉著我的手去找出教具,並且在我要離開時跑過來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

後續幾次的療育課程都進行的很順利,這個孩子幾乎沒有再出現明顯的挑戰行為。教師與我討論後也重新審視出現挑戰行為背後的原因,依照教師自己的觀察,發現多數的挑戰行為目的是為了希望老師給予注意,並不是因為討厭課堂活動而故意搗蛋。對孩子有了新的理解後,老師也調整了帶領孩子的方法,例如適時給予小任務當課堂小幫手、把握機會給予鼓勵讚賞、減少指責與強制制止等等,很快的孩子減少挑戰行為頻率,開始建立較好的替代行為來獲得讚賞與獎勵。比較學期初與現在的行為表現,這個孩子有了相當明顯穩定的正向改變,於是我也順勢結束他的療育課程。

後語
孩子的挑戰行為的發生其實就像感冒一樣,我們感冒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流鼻水、咳嗽、發燒等症狀,雖然每次感冒的症狀都差不多,但造成感冒的病毒種類卻數以萬計。對孩子來說,他們所採取的挑戰行為可能都大同小異,但是促發每個孩子挑戰行為的因素也都不盡相同。當我們解讀孩子的挑戰行為時,如果只是一味以叛逆、不聽話等評價來看待時,往往未能足夠深入了解孩子,自然也不容易找到適合孩子的引導方法,使得孩子越來越習慣以挑戰行為來應付多數的環境刺激。想改變或減少孩子挑戰行為,必須建立在對孩子足夠理解與同理的基礎上,放下我們對孩子既定的成見,重新認識你的孩子吧!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黃敬傑諮商心理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pelightserv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