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815  

也許我沒資格。畢竟我也曾說過那樣的話。

「你們應該去諮商一下!」對我的父母說。

常常聽見有人說,我的某某家人個性很怪、思考很負面、情緒很壞……,所以他們應該去「心理治療」一下。
乍聽之下沒什麼不對,但是越想越不對。
這豈不等於說「我不用在關係中負責」?

這樣的情形容易在被轉介過來個案中看到,因為孩子不聽話、調皮、退縮或有其他狀況,所以被帶來諮商了。
因為父母或老師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所以希望可以透過「專業」來處理。
他們的無助可以被諒解,但幾次晤談過後,我常會發現大人們習慣認為問題是孩子的問題,跟他們一點關係都沒有。

雖然我可以和大部份的孩子建立關係,但隱隱中,
也嗅到了在關係中權力的不平等,畢竟他們是被動地進入諮商。
所以,我會在諮商的開始和父母或撫養人討論每個人對「問題」的看法,問題在「關係中」如何成長?
問題怎樣影響每個人?把問題外化,從孩子身上轉移至「關係」。

 

這雖然不容易,因為人們很習慣地會認為自己沒能力影響問題,也習慣認為問題該由別人來負責,但,經過幾次諮商後,大人們會開始瞭解他們其實自己對問題已有「專業性」的認識,比原本自己想像得多。
此時,孩子也能感到自己被尊重,不會被當成「有問題的小孩」。

這樣的狀況不會只發生在大人與小孩之間,而是可能發生在每段關係之中,如文章開頭,我也曾對父母這樣說過,
因為我認為他們關係有問題,以致傷害到家庭其他人。
我希望他們去諮商,這樣我就可以不用去碰觸他們親密關係的問題。這在一些家族治療理論中,看起來很正確,界限很清楚。

然而,我想我媽會認為我爸需要去諮商,因為他很悲觀;我爸會認為是我媽需要,因為她很固著。

我要他們去諮商,其實也一樣,指的是他們兩個有問題。大家可以看得很清楚,沒有人想要當「有問題的人」,但其實不是不想為關係負責。
想想,問題如果是在關係中(或互動中)產生的,不見得一定是某人有問題,所以任何一個人在關係中都有影響力,只是自己不知道。
只要透過好的問題,刺激思考,你就能發現你對問題深刻的認識和解決能力。

以上的覺察,一部分來自敘事的學習,一部分來自於廷誥和父母的故事。
確實,我發現透過自己的改變,加上一些契機,家庭互動氣氛也變了。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黃智卿諮商心理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pelightserv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