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很感謝老公是個有原則的人,
他補了我能力無可及的那一塊,在對兒子的教養方面。

我是個很難堅持所謂的原則的人,
相反的,
給予彈性,在對方的困難中理解並給予回應,才是我擅長的。

對兒子的要求跟標準,我跟老公總是不同調。
老公的那種對孩子要求跟標準(算來還是鬆,但比我高多了),
我實在要求不來,也堅持不住。
兒子是我們貼身照顧養大的,他當然知道爸媽的不同樣。
於是,面對爸爸跟媽媽兩個不一樣的人,
他也知道要分辨出不一樣的樣子跟父母相處。
好比老公帶兒子去練腳踏車時,
面對爸爸的要求兒子經常可以咬緊牙根地練著,
但只要媽媽(我)一出現,兒子馬上就軟弱起來,
於是我知道這種時刻我最好不要出現,
免得干擾他們練習的節奏。

想到我身上的沒原則跟彈性,就要說起原生家庭的氛圍,
我爸爸媽媽也是如此待我的。
想起青春期時本來爸爸是不讓我買摩托車的,
什麼理由他沒特別跟我說,但我堅持著鬧著幾天後,
爸爸就軟化了,答應買給我。
有意思的是,後來我還是沒真的要他買給我,
就只是一種哥哥可以我也要可以的心情,那樣的跟爸爸鬧,
爸爸的回應軟化,對我來說已經夠了,我沒有一定要買。
我是爸爸媽媽這樣養大的小孩。
他們沒讀過什麼教養守則,
多數時候只會用自己原有的方式愛小孩,照教養守則的說法,這原本也可能養出不知分寸的孩子的。
所幸,
孩子畢竟是看著父母「活著的樣子,不是全然聽他們怎麼說」長大的,爸媽在能力範圍盡力的給我一個穩定的生活,
放學回家家裡總有人等著,
每天的餐桌總有熱飯菜(即便我們家是看電視配飯的那種家庭),
成長過程也抱怨過爸媽不懂我的心,
偶而也會羨慕同學家裡猶如「愛的進行式」般的模範家庭氣氛而覺得自家不如人。
直到長大以後讀了心理相關書籍,看到有理論說:
發展中每一個階段都有重要任務得通過得被滿足,
孩子才可以順利長大;
那時回想自己的成長,
才發現即便成長過程不是完美的父母養大的,
跟手足間也是吵鬧打架長大的,
但,回頭過來看自己,竟不覺得自己身上有什麼匱乏,
這才知道,爸媽已經是盡其所能的用他們可以的方式愛我。

這一刻,才真的懂了,這樣的愛平凡不起眼也不模範,
但卻深刻成為我某種可以相信自己的力量來源。
這源頭,就是也熬不過孫兒女的要求會偷給糖吃然後被女兒唸的那對老人家,我的爸爸媽媽。

談起教養,我其實沒有能教人的,即便我是個會需要跟父母談教養的諮商心理師。
但我想,理解一個人之所以這麼教養孩子背後的成長脈絡,
對這個人當爸爸媽媽的意義是什麼,那是重要的。
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只談教養,
而忘記好好的聽人說故事,
理解這裡頭關於這個人的故事是怎麼來的。

我的父母不是很有原則的那種,
但我覺得我很適合被這樣的父母養,
我喜歡我身上的樣子有部分來自於被他們這樣對待來的。
我先生是比較有原則的那種,
同樣的公公婆婆也是比較有原則的那種,
我也很欣賞我先生跟公公婆婆用堅定許多的方式陪兒子練習重要的學習。

但在這裡我發現,我的父母雖然很多地方都不那麼有原則,
但他們身上倒是有一個原則不分事情大小,是一致的;
爸媽給我的清楚一致的原則叫做愛。
他們在這個叫愛的原則上清楚著,
到我現在當了媽媽年過40的這個階段,才越看越明白。
而先生,雖然跟我有很多地方處理回應孩子的方式不一,
但,在「愛」的這件事上,我們倒是原則一致,立場相同。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黃馨慧諮商心理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pelightserv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