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敬傑個人照 

    繼上週六由馨慧心理師與大家分享「偏好清晰了,於是上路了」這篇文章,談論在親職教養中,從父母偏好的自我樣貌來定位父母親角色的重要性,繼這『心法』(態度、價值觀)之後,這週六我們邀請了敬傑心理師從『技法』(具體的技巧、方法)來談談父母如何陪伴學齡前的孩子。

    敬傑在「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兒童發展評估」有著豐富的實務經驗,也曾在醫院有過一段時間的工作經歷,文質彬彬的他,有著真誠、認真投入所愛的熱情,常常與他對話的過程中,感受到的是那份誠懇、謙虛。敬傑也在「兒童遊戲治療」、「親子教練諮商」、「沙遊治療」、「青少年與成人心理諮商」、「企業諮商」等有著獨特的經驗。

    今天藉由這篇文章,敬傑將與大家分享如何處理學齡前孩子的一些行為,我尤其喜歡敬傑在後語中分享的這段話~~「每個孩子、每對父母、每個家庭都是獨特的,我想很難有一套萬能的方法能解決各個孩子間看來似乎雷同的問題,但如果能陪伴父母們一起瞭解與欣賞孩子,相信每位爸媽都能找到與自家孩子最棒的相處方式。」

    歡迎大家在閱讀完此文章後,可以留言進行分享、討論。之後,敬傑亦將分享系列主題的文章,在此文的末尾,他亦有提出下次欲分享討論的主題,歡迎爸爸媽媽及老師們參與這線上的對話喔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所長  林盈君

 -----------------------------------------  

親子互動大小事(學齡前之一)       黃敬傑諮商心理師

近日巧遇一對家長朋友,閒談中他們提到對家中學齡前孩子的某些行為表現感到頭痛。值得稱讚的是他們為孩子做了詳細的行為觀察記錄,根據這些行為表現他們提出了幾個問題與我一同討論。由於這幾個問題恰巧也是許多小小孩的家長曾向我提及的問題,因此在徵得這對家長同意後,我將把這些常見的親子問題與討論內容分次整理出來,提供給其他有類似困擾的家長參考,也歡迎爸爸媽媽們提供自己的見解與經驗,以達拋磚引玉之功。

 

Q我的孩子看電視的時候,對於家人的呼喚回應變得很遲鈍,總是置若罔聞。最近我發現他遲鈍到想拿衛生紙時,竟沒注意到手邊的客廳桌上就有,常常一邊盯著電視一邊倒退走到老遠的廁所去拿,他是不是注意力有問題呢?

討論:

首先我們要瞭解到,人類的訊息處理容量是有所限制的,年紀越小的孩子能夠在同一時間處理的訊息量越少。另外注意力也是有選擇性的,當我們注意到眼前最感興趣或最重要的任務時,會很自然的摒除掉其他我們認為不重要的訊息,只顧著專心處理它。對大多數成年人來說,豐富的生活經驗會讓我們在專注於眼前任務時,仍保有餘裕隨時應變後續發生的重要訊息;但孩子們的訊息處理容量相對有限,當他們視眼前的電視節目為最重要任務時,他們很可能難再擠出足夠的空間來注意周遭的事物。即便家長在旁邊呼喚多次(甚至一次比一次生氣),其刺激強度仍未足以取代電視節目成為孩子當下的最重要任務。因此大多數的狀況下,我相信並非孩子刻意充耳不聞、不配合,只是因電視節目的強大刺激就填滿了他們的訊息處理空間。

談到這裡,或許有些家長會認為直接把當下的主要刺激終結,也就是把電視強制關掉就解決了。但我想大部分曾經這樣嘗試過的家長會發現,隨之而來的並不是孩子熱情回應您的呼喚,而是負面情緒驟然湧現然後爆發一場親子衝突。畢竟當自己正感興趣的主要任務被強制結束,是任何人(包括成人)都會感到不悅的,小小孩對自己的情緒控制力並未像成人那般優秀,自然這樣的不悅更會不加掩飾的直接表現出來。

借鏡幾位家長的成功經驗,「引導轉移」的策略往往會是比「強制終止」來得有效,例如我們先把電視的音量逐漸轉小,讓孩子正在專心接收的電視聲音刺激強度減弱,將聽覺的訊息處理空間騰出來,相對我們的呼喚在孩子的知覺感受中就會提升強度(您也不用扯破嗓門跟電視比大聲)。當您確定孩子對呼喚開始注意後,即可進一步轉移他們的視覺注意力,適時呈現一些有趣的物件在他們眼前,順勢轉移他們對電視畫面的視覺注意力,待孩子所有注意力都在您身上之後,再告訴孩子您的下一步指示。在此我們要特別注意,如果孩子對您的指示興趣遠低於電視節目,那他們很快又會將注意力轉移回到電視上(刺激強度最高的會很自然被視為主要任務)。所以若我們先選擇一個強力而持續的刺激給孩子關注時,相對想要他們轉移注意力到其他事物上就必需花費更多的耐心與用心。

至於在本問題中孩子為何會捨近求遠去廁所拿衛生紙,除了他當下的注意力沒有餘裕去發現到桌上有衛生紙,在剩餘不多的訊息處理空間中,「拿衛生紙」這個需求就會倚賴過去的生活習慣來解決。依循習慣來滿足需求通常是最不需耗費腦力思考的解決方式,只要自動化重複已習慣的行為過程就可達到目的。在這對家長的家中,平日一定會有衛生紙的地方就是廁所,而客廳桌上並不總是常駐著衛生紙,所以孩子盯著電視走到遠方的廁所拿衛生紙,可能是在訊息處理空間不足的狀況下依循生活習慣的表現而已,並不能依此就認為孩子有注意力的問題喔。

後語

上面的內容僅是節錄與這對爸媽所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的討論重點,看起來好像只要能釐清孩子特定行為出現的情境脈絡,似乎原本很複雜的問題其實也很簡單。然而和許多爸媽聊到孩子的時候,我可以明顯的感受到他們看待孩子的某些行為表現是相當困惑與焦急的,這樣的困惑焦急甚至令他們擔憂孩子是不是真的有問題。與他們進入對話的當下,我最關注的是父母親那關心則亂的複雜心情,而非他們所提出有關孩子行為的問題。因此我並非直接進入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去分析情境脈絡與解答孩子的行為模式,而是先傾聽他們與孩子共處時的心情與感受,帶著好奇心瞭解他們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點點滴滴的溫馨與甜蜜。當爸媽們聚焦和孩子相處的愉快經驗後,自然會發現與孩子的相處時光中,美好的生命經驗與親密的感情才是他們親子生活的主體,所擔心的特定行為大多只是目前親子生活中的小插曲。當我感受到他們緊張擔心的情緒逐漸放鬆下來,能夠拋開執著於孩子是否有問題,才引導父母親去同理孩子在那些情境脈絡下,所感受、所想的可能是什麼,自然就能理解為何孩子會在那個情境下出現特定行為。當他們同理孩子之後,對孩子的嶄新看法與如何處理這些曾被視為「問題行為」的新靈感就源源不絕的湧現出來。前段的討論內容,絕大部份都是來自於有相似問題的家長們,在經過類似的對談歷程後,回到親子關係中重新體會所自行激盪出來的經驗總和。每個孩子、每對父母、每個家庭都是獨特的,我想很難有一套萬能的方法能解決各個孩子間看來似乎雷同的問題,但如果能陪伴父母們一起瞭解與欣賞孩子,相信每位爸媽都能找到與自家孩子最棒的相處方式。

   

本次先和大家分享到這裡,下次我們要討論的親子問題如下:

Q:孩子很小時採取放任寵愛的管教方式,等到年紀漸長開始有人反應孩子的常規不佳,便趕快轉換成絕對權威嚴格的管教方式,希望迅速建立起良好的行為規範。雖然現在我一直糾正孩子的缺點、不良行為,但孩子的不良行為卻一再發生,即使他很清楚知道這樣的行為會讓大人生氣並且遭受處罰,但他還是不時刻意這麼做,該怎麼辦呢?

 

歡迎各位爸爸媽媽們一同來分享您的經驗!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黃敬傑心理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pelightserv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