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661133  

近日有一則新聞,有家餐廳貼出告示「如果你不能好好控制你的孩子,請你們不要進來用餐」。這個告示引發兩極討論,也點出孩子們在公眾場合的表現合宜與否,是每位家長都會遇到的重要課題。最近在我所帶領的家長支持團體中也討論到這個議題,家長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分享,我整合成下列幾點供各位爸爸媽媽們參考,也歡迎大家提出你們的看法一同討論。

 一一、 瞭解孩子目前的特質

孩子們的許多特質會隨著成長逐漸改變,例如注意力持續度、衝動控制力、對社會情境的解讀能力、情緒表現、感興趣的事物…….等等。瞭解自家孩子當下有何特質,是父母親與孩子們相處中就能打下的基本功,也是進入後續幾項要點的基本條件。由於孩子們的特質會隨著時間、環境、生活經驗逐漸轉變,父母親不妨隨時做個自我檢視,在孩子們進行某項活動前先預估他們可能的行為表現,再比對孩子進行活動時的實際表現,是否與自己預期的有所落差。例如你預期孩子自己看圖畫書可以維持十分鐘的專注,當孩子看圖畫書時您就可以在一旁觀察是否一如預期。如果孩子實際行為表現和自己的預期有落差,那就要進一步去了解是否有其他的因素干擾,例如是否圖畫書的題材讓孩子不感興趣,或孩子根本看不懂那本書的內容。在日常生活中不時進行這樣的檢視,相信會有助於家長們更清楚孩子的現況。

 二、   評估場合對孩子的適切性

當前述的基本功打好後,我們就能比較正確的預估各種場合是否適合自家孩子參與。如果您的孩子很怕黑暗,那麼假日午後您就比較適合帶孩子去明亮的公園玩耍,而不是到黑矇矇的電影院看電影。若您帶孩子去電影院是想要訓練孩子適應黑暗環境,那麼或許先嘗試在家中關燈播放動畫DVD,確認孩子在黑暗環境中能自在,再考慮帶孩子進電影院體驗。又或者您的孩子還看不懂字幕,那麼選擇國語配音場次的「馴龍高手(動畫片)」,孩子較可能坐得住看完電影,會比英文發音中文字幕的場次更適合。

 三、  盡量周全的事前準備與突發狀況因應

時常我們不得不帶孩子進入他們還難以自制的環境,例如搭乘大眾運輸、賣場、餐廳等等。當我們經過第二點的評估後,擔心孩子在將去的場合可能會有不合宜的行為表現,那麼盡量做好事前準備就很重要了。以搭乘大眾運輸為例,很多家長會事先準備孩子喜歡的玩具、書籍等物件帶上車,在車上時運用這些物件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乖乖坐在位置上玩耍。我太太有次要幫忙帶著兩個小姪子(5~7歲)從台北坐高鐵南下,剛好想到他們曾說喜歡啃滷鴨翅膀,於是除了玩具還多買了幾根鴨翅膀,孩子們玩膩玩具後就拿出鴨翅膀給他們啃,於是玩著啃著也就乖乖的到了目的地。

不過再周全的事前準備有時也難以因應突發狀況,例如上了火車後孩子對車上的各種設施感到好奇,好奇的程度遠超過了對所帶玩具的興趣,於是他可能一直想從座位起來東摸摸西摸摸,對準備好的玩具不屑一顧。有位家長提供了一次很成功的經驗分享,他的孩子上火車後遇到相似的狀況,這位家長發現所準備的玩具已經失效,於是當機立斷直接牽著孩子沿著車廂內走道「逛」火車,邊逛邊給孩子機會教育,告訴他這是茶桶、這是廁所、上完廁所要按那個鈕沖水、哪些按鈕不能亂碰、路過座位區要保持安靜等等,孩子逛完火車滿足了好奇心,回到座位後注意力重新回到自己的玩具上,安穩的度過整段旅程。所以除了做好事前準備,我們也要先做好心理準備因應各種突發狀況,用強制的手段要求孩子安靜、乖乖坐好往往不是上策,在合理的範圍內運用各種疏導的方法是值得嘗試的方向。

、   準備備用方案

如同突發狀況一般,有時我們難以確定孩子一定能適應我們所安排的活動情境。面對不確定的社會情境,我們除了多鼓勵孩子們參與體驗,也可以準備其他的預備方案,必要時讓孩子轉換情境提供緩衝的空間,並減少孩子對特定社會情境的社交挫敗感。我看到有些家長的做法很棒,邀請孩子一起規劃活動,甚至一同討論主要活動與備用活動,這樣的討論過程不但能促進親子互動品質,還能讓孩子建立責任感與計畫能力,並且給予孩子表述意見的空間。

 

後語

    孩子們在社會場合的行為表現,往往被視為家長的教養功力是否得當,但自家孩子的特質如何卻不見得為外人所知與體諒。在促進孩子社會化及他人權益之間的平衡拿捏有時並不容易也難以取捨,我們當然不能因為擔心他人的異樣眼光就放棄孩子體驗社會情境的機會。提高對孩子的瞭解、事先的準備與臨機應變是家長們可以著力之處,相信您的用心必定會在孩子表現上得到正向回饋,交織成孩子美好的成長歷程。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黃敬傑心理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pelightserv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