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跟孩子相處時,有個畫面在我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這個深刻,跟「溫柔以待」有關

某日,洗好澡圍著浴巾出來的我走到大房間(我跟先生睡覺的主臥室)

拿著浴巾拍拍身上還有的水珠後準備要換上家居服

先洗好澡的兒子,當時正以鬆軟舒服的姿勢躺在床上跟我聊天說話

突然間他看著我的背說「媽咪,妳背上還有水珠沒有擦到耶~」

說完後就跳起床拿著浴巾輕輕地細細的幫我把看不到的小處水珠按拭掉

兒子的手勁非常的輕

雖然看不到他臉上的表情

但可以感受到他專注的輕柔的幫忙的樣子

當下的我因為被這樣的幫忙

一種細緻輕柔的對待

而有了一種舒服安在的感受,在那看似短短幾分的時間裡,心中卻

留下好舒服的湖水盪漾

那時候的我真的被他的溫柔給照顧到了!

另一個聲音跑出來的是,原來這是我平日照顧他的樣子啊!

如果是這樣,那真是太好了

「想多一點溫柔的對待人」

「想讓孩子記得的是媽媽身上的溫柔」

是我心中很核心渴望的樣貌

但回顧這一段路:我的「溫柔」卻不是天生會的,而是在35歲後學了敘事才開始長的

不知為何,我一直都對「溫柔」兩個字有清晰的渴望

這可能是源自於生長經驗中被「溫柔以待」的匱乏吧

因為匱乏,轉而成為內在渴望

記得曾經雖然清楚的渴望著

卻也因為經驗的匱乏

在走這條「想要溫柔對待孩子」的偏好的母親模樣時

也很挑戰

在孩子幼年時,很多時候是給不出去的

尤其在孩子尚無法用語言溝通哭鬧不聽指令時更是如此

挫敗跟自責是當時最常留在心頭的聲音

後來我又是怎麼學會的?

而今溫柔可以如此清晰地在我身上?

那實在是很幸運的在敘事學習的路上

在敬重的老師們、親愛一起學習的夥伴們身上

在好好的細緻的善解的被對待中

一點一滴的

「溫柔」才這樣來到我身上

成為我的一部分

可以說

是在「好好被對待」過程中才學會「好好對待人」的

是那些滋養先來到身上滋養了我,我才能給出滋養的

於是真的明白

「你身上沒有的東西,你給不出去」這句話的真諦

很多人與人之間的情意對待相處(包括對待自己)

都得是通過經驗才能理解存在的

從小我們從書本認知的學習模式

沒辦法取代經驗過程中留下的影響

尤以在情感與情緒方面的學習

如果想成為一個可以滋養人的人,那麼就去找個可以滋養自己的地方

如果想要可以溫柔的對待人,那麼就去找個可以被溫柔對待的環境

觀看匱乏的同時,也理解滋養自己是重要的責任

唯有好好的面對匱乏,撐起愛自己的責任,那才有機會把好的影響傳遞出去,好好看著自己是重要的。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黃馨慧諮商心理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pelightserv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