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打電動,一直是我喜歡的「休閒活動」,
雖然在休閒活動中,
打電動不會歸類在有「營養」的一件事情,
但是用比喻來說,
就好像吃速食或油炸物,
除了口味上的美味、好吃外,
對我而言還有一種「放縱一下自己」的心情,
更是額外能帶來一種從現實生活逃離的滿足感,
曾聽錦敦分享過(敘事咖啡屋主人,也是我的長期學習敘事的前輩)
若將事情分為「有意義感」與「帶來快樂」兩個向度來看,
可以將生活裡,所有要面對或經驗的事情,
試著分類看看,
而當我用這種方式看待打電動這件事情,
應該可分類為「有意義感」且「帶來快樂」的那一象限裡。
 
或許有人無法理解打電動的意義感為何?
認為那是沉浸在一個虛擬的世界裡,
但事實上,我知道這是一個虛擬的世界,
但我在真實世界裡,透過打電動,產生了許多與人的連結,
多了許多和家人的話題(一家人都喜歡做這件事情),
也能參與身邊朋友,大家正著迷的事情裡,
(在我的經驗裡,通常都會是身邊一群朋友一起投入遊戲裡)
這些幫助我創造更多真實生活中,人與人的連結,
是充滿意義感的事情,
那種意義不是發揮了多少有價值的產出,
而是讓我在人際關係上有所滿足與歸屬感。
 
其實,對許多孩子也是如此,
尤其若正在念書的孩子,
每天上課、補習的時間,佔據了生活裡的大半,
課餘時間,能最快獲得樂趣的事情,
便是打開電腦、與三五好友上線廝殺、彼此嘴砲的快樂,
雖然一直長期久坐,或是只有靜態的休閒,
不是一個最理想的事情。
但先撇開一些對打電動負面的評價,
仔細去觀看這個歷程,他對一個人帶來的「正面」幫助或影響,
可能是維繫友情(接收到成為群體中一份子的歸屬感),
可能是獲得控制感(成就感,遺忘現實生活的挫折),
可能是獲得放鬆、放空(逃離現實的壓力),
可能是那些沉浸在其中的人,才能感到的滿足與喜悅。
 
而此時,若身為父母或不贊成此事的你,
只是硬生生的要求並限制對方,
不應該或不能再繼續打電動、玩遊戲,
但卻無法提供或幫助他想到其他事情,
能帶來同等的「正面」幫助或影響,
往往容易讓雙方在此時充滿著角力與衝突。
 
我一直覺得台灣環境,提供孩子們娛樂的選擇性太狹隘,
少了許多機會與大自然親近,
少了許多經驗,從事非線性活動的體驗,
所謂非線性的活動體驗,是大部分的孩子開始上學之後,
每天過著線性的生活:上課、念書、考試...,
學校的學習,是大部分學生的生活裡最被重視的一件事情,
但除了念書之外,少了其他重要的生活目標與重心。
我聽過好幾個學生的故事,
小時候喜歡打籃球、喜歡彈吉他、喜歡攝影、喜歡唱歌、跳舞…
好多好多的喜歡,都是因為要「專心唸書」,
而中止這些喜歡的事情,
而年輕的生命,也就跟著少了揮灑與色彩。
 
而人的生命力,都有一種本能,
就是幫我們走向也找到一種讓自己內在快樂的平衡裡,
且若少了這種能力,往往心理上的問題就容易出現,
因此若你發現,有一個人因為打電動、甚至是瘋狂的打電動,
那可能需要注意的是─
他的現實生活中,可能有讓人內在無法排解的負向情緒,
因此需要正視的是,他現實生活有哪些問題,
而不只是一味的指責或期待改變他打電動的行為。
 
寫這篇文章,並不是要提倡打電動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而是藉此分享自己的經驗,
重新觀看與定義「打電動」這件事情,
在真正理解之前,往往難以帶來改變,
因此,或許多去蒐集喜歡打電動的聲音和故事,
能幫助自己對這種無法理解的事情,多一點靠近的機會,
理解後,或許改變也就隨之而來了。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王孟羚諮商心理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pelightserv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