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兒子今年七歲,是個愛搞笑的小男孩,這個階段的他,
如果因為自己做些什麼動作或表情惹得別人哈哈大笑,
這樣,是他的成就感來源之一。
我生長在上有哥哥下有妹妹弟弟,手足算多的家庭。
不只是小時候,甚至到現在,
能跟自己的兄弟姊妹聚在一起,講一些無關緊要,
甚至於從別人的眼光看來是一些不怎麼有營養的玩笑話,
都還是能帶給我一種特別的快樂。
這些樣子,很多時候在工作或者社會情境中,
我都不會有這部分了,算是後天社會化給修掉了,
因為不能確定別人的眼光是如何看待,
為了保險起見,把這部分收起來,是比較安全的做法。
但是,跟自己的手足,或者跟一起長大的朋友在一起,
這個樣子還是會跑出來的。
家裡,因為手足多,成長的過程,
我們總是自己這樣想辦法玩樂,充滿樂趣,
不太需要玩具或者其他玩伴。
這是我成長的脈絡。
先生家裡就不是這樣的。
公公婆婆雖然不是嚴肅的人,但身為教師的職業背景,
他們講話總是好好的、有條有序地講。
亂開玩笑,或者搞笑這樣的事,似乎不太會在先生家裡出現。這是先生的成長脈絡。
在我跟先生這樣不同的成長脈絡下,
而成為現在是個大人是個父母的我們倆人,
可想而知,單是對兒子搞笑這件事,接受度就大有不同。
有一段時間,兒子實在搞不清楚,為何他搞笑總是會被制止,甚至於過火時會惹得爸爸不悅。
相較之下,這個樣子在媽媽的面前,似乎是可以的。
於是有一天,趁著某個時機,
我好好地問兒子對我娘家人的觀察,
包括大舅舅小舅舅算是會搞笑的人嗎?兒子點頭。
再問了兒子對先生家人,包括奶奶、姑姑間彼此的互動樣子,他們會這樣搞笑嗎?兒子回答,「好像不會」。
在這裏,我試圖做的,是讓兒子有機會理解,
爸爸媽媽在面對他對著我們搞笑的同樣一件事裡,
為何會反應不一。
而這裡,想讓孩子離開「對錯」的觀點來看自己,
他搞笑並不是一件好或不好的事,也不是爸爸媽媽誰對誰錯,而是想讓他理解,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件事情是會有著不一樣的反應。
而他,也要去理解別人,理解「不是他做好或不好,而是情境的適合與不適合」。
最後他的結論是,在爸爸面前,搞笑的成分要「少」一點,
而跟媽媽在一起時是可以好好發揮的沒問題。
這個過程中,對我而言最不想要的就是,
孩子會因為被責罵而反過來否定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質。
兒子搞笑的樣子,我見過!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因為這樣的特質,帶給我即便物質匱乏,也依然有飽滿快樂的能量。
所以某個程度,如果可以,我會想讓兒子把這樣的特質保留下來再久再多一點。
同時我也能理解先生,想要孩子在情境中有合宜的表現,
這也會讓孩子更知道如何與他人互動,而不是一個勁的顧著搞笑。
在這裏,共同地在思考怎麼樣的引導是對孩子有好的影響,
是我跟先生的一致。而先生與我不同的反應與對待,
雖說看似不一致,卻帶來了人在差異中不同樣貌的變化,
是我樂見孩子在父母的差異中有機會領略人的豐富性的。
附註:在錦敦最近所創作(看見光亮諮商所發行)的「親職卡」裡頭的卡片媒材中的情境卡13,就提到:『若用分工合作的概念來說,在這個家,你負責傳遞給孩子的是什麼?你的伴侶,負責傳遞的又是什麼?』。
透過這個問句,我們有機會思考在不一致的差異中,也可能會帶來「分工」與「合作」。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黃馨慧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