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抽了個空,找了間腳底按摩鬆一下,療程中和師傅隨性地聊著天,
師傅提到好多人都是壓力大所以身體緊繃、失眠,
因此來找她時多半也會聊到生活困擾,
她笑著跟我分享曾想過是不是要去上上同理心的課,
怕自己說話太過直接,會傷到人,
我問『這麼用心,你該不會真的有去找吧?』
她說『真的有,但是後來我覺得…太死板了,好像套裝句,我想還是算了!』
她是笑著說這段的,很直爽,很真實,很不矯情,
這或許一語道破了很多人的想法..「套裝句」。
於是我想著….同理心是一種態度,而不是一種話術和套路。
但,如果有心,那又要如何化成文字和行動展現出來呢?
語言…真的好藝術呢!
回想十多年前大一的時候,初次拿到了諮商理論與技術的課本,
還得找同學做課堂練習,那時候兩兩演練,一個做觀察者,
大致不外乎是「嗯哼(拉高音)我聽到妳說XX,所以你應該覺得很XX吧!」
然後再視情況繼續問話,於是我們同學之間就一直嗯哼來,嗯哼去,
自嘲說我們都快變成鸚鵡了!
這訓練難免死板,回想起來卻是個基礎工程,
訓練著我們有沒有聽懂對方說的,以及理解對方的感受,
還是..你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對方身上了?!
比方說 A:你經歷這個一定很生氣吧!
B:唔…沒有,我沒有生氣,我只是很難過而已。
故事隱藏版是如果是A碰到這樣的事可能會生氣,而B不見得會生氣,
所以「生氣」的情緒或許是A的故事脈絡,而不是B的。
好幾年前,曾有個同行跟我分享,他在實習的時候聽著當事人的故事,
竟然哭得比當事人還厲害,
後來當事人問她「老師,你還好嗎?是不是我的故事太過沉重?真的很對不起」因為他把自己放在當事人的情境去想像,難過到不能自己,
後來理解到那不見得是當事人的主觀世界和感受。
於是我們…誰也不能代替誰來感受以及發聲,不是嗎?
我們只能「想像」那可能是甚麼樣的情境和感受,然後試著核對看看,
而不是強加感受在當事人身上,那或許是個很有愛心的「重量」。
再打個比方,A覺得B難過,所以一直call他,
將心比心地認為希望她說說可以好一些,覺得他避不見面就是躲在自己的殼裡,不希望她那麼沮喪、消沉,但是B可能是需要獨自的空間沉澱,
明白A是善意,但隱約覺得是被打擾了,卻不好拒絕善意。
近幾年常在社群網站留言看到很多「銅鋰鋅」對吧!
其實我沒有一個好的或是正確的答案,
只是,對我個人而言,同理心好像這張圖,既相伴又平等的兩個主體。
不知道你認為的同理心又是什麼呢?
還有,你對你自己的心,能不能同理?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許惠雅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