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抽了個空,找了間腳底按摩鬆一下,療程中和師傅隨性地聊著天,

師傅提到好多人都是壓力大所以身體緊繃、失眠,

因此來找她時多半也會聊到生活困擾,

她笑著跟我分享曾想過是不是要去上上同理心的課,

怕自己說話太過直接,會傷到人,

我問『這麼用心,你該不會真的有去找吧?』

她說『真的有,但是後來我覺得太死板了,好像套裝句,我想還是算了!』

她是笑著說這段的,很直爽,很真實,很不矯情,

這或許一語道破了很多人的想法..「套裝句」。

 

於是我想著….同理心是一種態度,而不是一種話術和套路。

但,如果有心,那又要如何化成文字和行動展現出來呢?

語言真的好藝術呢!

 

回想十多年前大一的時候,初次拿到了諮商理論與技術的課本,

還得找同學做課堂練習,那時候兩兩演練,一個做觀察者,

大致不外乎是「嗯哼(拉高音)我聽到妳說XX,所以你應該覺得很XX吧!」

然後再視情況繼續問話,於是我們同學之間就一直嗯哼來,嗯哼去,

自嘲說我們都快變成鸚鵡了!

這訓練難免死板,回想起來卻是個基礎工程,

訓練著我們有沒有聽懂對方說的,以及理解對方的感受,

還是..你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對方身上了?!

比方說 A:你經歷這個一定很生氣吧!

       B:唔沒有,我沒有生氣,我只是很難過而已。

故事隱藏版是如果是A碰到這樣的事可能會生氣,而B不見得會生氣,

所以「生氣」的情緒或許是A的故事脈絡,而不是B的。

 

好幾年前,曾有個同行跟我分享,他在實習的時候聽著當事人的故事,

竟然哭得比當事人還厲害,

後來當事人問她「老師,你還好嗎?是不是我的故事太過沉重?真的很對不起」因為他把自己放在當事人的情境去想像,難過到不能自己,

後來理解到那不見得是當事人的主觀世界和感受。

 

於是我們誰也不能代替誰來感受以及發聲,不是嗎?

我們只能「想像」那可能是甚麼樣的情境和感受,然後試著核對看看,

而不是強加感受在當事人身上,那或許是個很有愛心的「重量」。

再打個比方,A覺得B難過,所以一直call他,

將心比心地認為希望她說說可以好一些,覺得他避不見面就是躲在自己的殼裡,不希望她那麼沮喪、消沉,但是B可能是需要獨自的空間沉澱,

明白A是善意,但隱約覺得是被打擾了,卻不好拒絕善意。

 

近幾年常在社群網站留言看到很多「銅鋰鋅」對吧!

其實我沒有一個好的或是正確的答案,

只是,對我個人而言,同理心好像這張圖,既相伴又平等的兩個主體。

不知道你認為的同理心又是什麼呢?

還有,你對你自己的心,能不能同理?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許惠雅諮商心理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pelightserv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