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從工作經驗中,反思著一件事,
在我們華人傳統的家庭關係裡,
父母多半是以食物、生活照顧、物質提供來表達愛與關心,
「溝通」與「表達想法」這件事似乎是來自歐美文化的「舶來品」,
當我們學習到西方文化舶來品的價值與方式後,
以它為標準來觀看我們的家庭關係、親子關係時,
似乎也成了一種壓迫,
好像在關係裡能「溝通」與「表達想法」才是好的關係品質,
所以在心理與社工專業裡,我們大力鼓吹此價值與方法,
搖著旗桿,要服務對象努力地朝此方向邁進,
而當家庭關係、親子關係沒有到達此目標時,
身為專業人員的我們就會自責,覺得自己沒有善盡責任,
因而努力地再找方法要服務對象朝此方向邁進。
這並非錯誤,而是我們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好東西時,
把它視為唯一的真理,卻忽略了我們在地的好東西。
回想我們成長的歷程,
小時候常被告知「小孩子有耳無嘴」,所以孩子的想法被禁聲;
到了青少年時期,只想與好友們傾吐心事,
卻在與父母的關係裡關起門,帶著隱私權的權力而藏起心裡的祕密;
等到了成年,卻發現與父母的關係日漸疏離,
常常是人在一起,卻不知道說什麼。
在我們成長的文化傳統中,是不善於表達想法、不善於溝通的,
但我們卻有在地性的屬於關係的好東西,
於是,我們會記得一家人圍爐吃年夜飯的熱鬧畫面;
記得媽媽手包水餃的好滋味;
記得沉默的爸爸會載你去車站搭車的背影;
記得要離家時行李中爸媽塞滿的食物;
記得遇到挫折時,爸媽去廟裡拜拜,所求的平安符…。
這些,都流動著愛,在關係裡陪伴著我們,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讓我們知道遇到生命的困難時,
最不會遺棄我們的是父母、家人,
即使他們沒有方法,卻是讓我們可以有所依靠的避風港。
所以,可不可以,除了學習在關係中「溝通」與「表達想法」外,
也可以讓家庭關係、親子關係用多元的方式流動,
不要忘了屬於華人傳統的在地好東西,
像是一起吃飯、家庭出遊、家族聚會、一起看電影或電視…。
而「溝通」與「表達想法」也可以有多元的樣貌,
語言是一種方式,line、FB、紙條、信件、歌曲…也都是路徑,
讓關係找到適合彼此的方式連結,跨越語言,
開啟各種不同的方式,就可能開啟獨特的關係品質與空間。
那天,陪著爸媽去郊外走一走,步伐穩健的爸爸自行先去前方探險,
我陪著有退化關節炎、氣喘的媽媽慢慢地走著,
園區中有由台語俚語所寫成的詩,
我唸了一首「細漢時」(小時候)給媽媽聽,媽媽很驚訝我竟然會唸,
接著,不知怎麼地,她和我說起她小時候的事,
包括後來年輕時獨自去台北工作的事…。
我一邊靜靜聽著,一邊好奇地發問,
媽媽說得很開心,而我很享受這樣陪伴媽媽的時光。
關係,在聆聽裡、陪伴裡,自然地流動了起來。
其實,我最喜歡與享受的,就是在關係裡的陪伴,
即使沒有語言,只是一起同行、或者牽牽手,
我知道,「當下的在」就會連起關係,讓心暖起來,
愛,就在其中真實地流動者。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所長 林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