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4.0829  

前一陣子,發生了一件讓我感到錯愕的事,我以為是先生做的,
當下,生氣馬上湧現,很想直接向他表達我的生氣,
那個語言會是「你怎麼可以….」,
通常這樣的表達後,會是很快地爽快了自己,讓情緒馬上有了出口,
讓對方知道知道我的不高興,讓對方知道他「做錯事」了。
然而,這樣表達生氣的場景一上演,就會引發下列的劇情--
對方也會感到錯愕、生氣、難過、自責…..
接著將這些情緒反射回來我身上,
例如指責我怎麼又隨便發脾氣、讓我感到他受傷了…,
然後關係出現裂縫,
進入冷凍期----彼此都不開心,都氣著對方,不說話以示抗議;
直至其中一方釋出善意,關係才會恢復到生氣盎然的春天。

腦海中一想到表達生氣後所會引發的後續結果,
我馬上告訴自己,「先不急著說,先想想這整件事」。
於是,我安靜下來,讓生氣停留在心裡,而非馬上說出口。
停留後,我問自己,到底在氣什麼,
內在所浮現的聲音是----「他侵犯了我的界線」「這是我所擁有的決定權,但他沒有經過我的同意,就擅自做了」「真煩,我還要去收拾善後」….
這些聲音出來後,我清晰了自己的生氣,
然後想著,先生為何要如此做的可能因素----
「他覺得這樣做很好」「他覺得這樣做也沒什麼」….
讓我的聲音與他可能的聲音出來後,生氣就消了許多,
因為我覺知到,他並非是故意要惹我生氣的。
後來,就這件事,在吃晚餐的愉快氣氛時,我決定和先生對話,
我沒有先表達我的生氣,
而是先去好奇那件事發生的原因及先生的想法,
先生一聽很驚訝,表示他並非有意讓事情發生,
這一切,都源自於他對資訊的不熟悉….。
聽完先生的說法後,我們兩人都笑了,原來一切都是烏龍…。
當然,我也表達了我的想法,而非事情發生時當下的生氣,
那天,我們有了一個美好的夜晚與對話經驗。

這件事,讓我反思著,
無論夫妻關係、親子關係、親密的朋友關係,
關係中,難免會因彼此價值觀、性格的差異性而引發衝突,
在衝突中,通常會先出現的是生氣情緒,
生氣通常會有的表達形式是「你怎麼可以如此…」「你做錯事了」
生氣讓我們站在指責的高姿態上,看出去的就是對方做錯事的視野,
因為對方違反了我們重視的價值觀、傷害了我們所珍視的東西….,
而對方被我們放到被指責的位置上,通常會感到莫名其妙,
不清楚自己「無意」的行為究竟哪裡冒犯到我們,究竟哪裡做錯了,
於是,對方的各式情緒也跟著來了----難過、生氣、自責….。
當情緒成為關係中的主角,雙方為了維護各自的立場與自尊,
通常是各自堅持己見,各自覺得對方很難搞,各自覺得自己受傷了。
在這個情緒的流中,也失去了對話空間,讓關係出現裂縫。
而讓我們很難受的,往往是最親近的親密關係啊!

所以,可不可以,生氣來了,各種負面情緒來了,
就好好地陪自己的生氣、難過、受傷、恐懼…..,
好好地讓這些情緒可以出來,它們是真實的,沒有對錯,
然後,稍微可以安靜下來時,
想想自己為何生氣、難過、受傷、恐懼…..,
聽聽這些情緒背後的聲音是什麼,
聆聽它們所要表達的渴望、價值觀、需求,
好好觀看內在自己所重視的東西,
帶著這些聲音去向對方表達,
同時,也聆聽對方行為背後的想法、脈絡。
聆聽、理解彼此才是關係中最重要的事,站在這個位置上,
我們才有可能讓關係更靠近。
愈親近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朋友關係是值得花時間如此做的。

下回,生氣情緒來時,
記得好好生氣,因為,這是「真實的自己」,
所以需要好好地自己陪自己,
而且不奢望對方能接住這真實的自己,
因為對方也是關係人,也有自己的複雜情緒要處理。

然後,好好地生氣完,好好地陪伴自己後,
再回到關係中時,不是表達生氣情緒,
而是好好說話,好好說自己的渴望、需求、所重視的事,
也好好地聆聽對方的想法,
在聆聽與理解中,
讓關係重新回到春天的樣貌,
也讓生氣不是白白生氣,
而是讓關係有了更靠近的機會。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所長 林盈君諮商心理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pelightserv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