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卿個人照(修)1  

看見光亮在今年三月後,陸陸續續地加入了4位工作夥伴,目前我們的工作團隊已有8位了呢!我們的工作團隊期盼能站在後現代治療的思維裡,為在困難辛苦裡奮鬥的生命,帶來一份陪伴的力量,也將一些如何對待人、如何讓人過得身心更健康快樂的思維,透過演講、課程、工作坊帶給大家。
看見光亮從今天起的每週六,將推出除了之前由我撰寫的「盈盈的奶茶時間」之外,新增「心理師陪你聊心、療心」單元,由諮商所的心理師輪流分享一些他們工作上的心得及生命思維。
今天,由黃智卿心理師分享「摘下叛逆的面具」這篇文章,智卿在兒童及青少年工作有多年的實務經驗,他有著像鄰家大男孩的陽光特質,有著為公益事務開展行動力的熱情,也在「家庭關係」、「敘事治療」、「強迫症與完美主義」、「表達性藝術治療」等領域有所心得。今天的這篇文章,將與大家分享他與青少年工作的一些心得,期許透過智卿的分享,讓我們與青少年孩子能有更多”心”的靠近。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所長 林盈君

-----------------------------------------------------------------------------------

「叛逆」這字怎麼來?在古代指的大概是背叛國家、君王的人。到了現代,被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廣泛使用,指青少年或兒童在發展階段不服從師長、父母的一種態度。很多大人或權威會認為「叛逆」需要被「輔導」或「矯正」或「治療」,而他們通常都會遭到「叛逆」反擊,於是產生了挫敗感及無力感,關係惡化。
「叛逆」似乎在說它根本不削被「矯正」?那都是大人或具有權威的人自以為是的想法。那麼「叛逆」需要什麼,我們知道嗎?有許多學生在諮商中向我透露,和我談話最棒的地方就是我和其他大人不一樣,我會很仔細聽他們說話,而且不會評價他們的行為,他們覺得很被尊重。當他們感到自己被接受了,就能冷靜下來,好好地思考發生的一切,焦點就從「對抗權威」轉移到「為什麼要對抗」。
「對抗的理由」真是包羅萬象,例如「老師太機車」、「這樣很帥」、「沒有自由」、「父母不關心我」、「大人只重視成績」、「從來沒有人會好好聽我的話」……。當他們越來越能夠說清楚為什麼要對抗,你就會發現,原來「叛逆」沒有我們想得那麼可怕,「叛逆」背後的意義可能只是需要關心,可能只是需要被別人注意,可能只是想爭取自由,可能只是很用力地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原來「叛逆」是這麼合理地發展出來的,是晤談者對自己生命的重視。
當「叛逆」變得不可怕,甚至有其存在的必要,我就變得不那麼緊張,而晤談者發現我沒想要「矯正」他/她時,也更輕鬆了。我們之間開始有了「合作」的可能,我們開始腦力激盪,有沒有「不造成自己的麻煩,又能有力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喜歡大人只重視成績,那什麼比成績更重要?欣賞自己什麼?
我只是一個訪問者,通常沒給什麼建議,有一個回答讓我印象深刻:「我不想讓叛逆一直出來闖禍,但我喜歡蹺家那一天,那天是我的獨立紀念日,我可以為自己做決定和負責了!」,他鼓起勇氣告訴媽媽,他真的不喜歡唸書,但媽媽從來都不聽,所以他只好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媽媽沒想到孩子會用這麼激烈的方式來抗議,所以接受了他想法,只留下雙方能接受的「最低標準」。
你有沒有過不服氣,但又礙於對方權威而不敢反抗的經驗?如果有,也許你就更加佩服怎麼有人敢「公然反抗」! 當然我不是說這是最好的方法,而是這樣的勇氣是無與倫比的。人的內心都有被尊重的需求,問問自己,我們喜歡任何事都被別人決定嗎?「叛逆」很多時候需要的是「傾聽」和「空間」,而開啟對話需要先下放權威,我通常開始的第一句話是:「我叫黃智卿,是來服務你的……」,然後他們就會笑了。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黃智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pelightserv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