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一個在我於大學工作時,所陪伴的孩子J,
寫了一封信給我,說著她心中的困惑:「是不是每一個人,在33歲的階段,總會經歷迷路的過程?要如何幫忙自己找到方向呢?或是,有什麼寶貴的資源可以找方向呢?」
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也是個需要停留下來思考的問題,
在這個提問裡,我開始想著,也計算著,
33歲時,我已經在大學工作約4年,
猶記得當時的我,內在已經開始有種匱乏感,
雖然有份穩定的工作,我也很會過生活與享受生活,
但內在總是覺得空了一塊,當時的我,
或許也是在一種「迷路」狀態吧!
那樣的「迷路」不是找不到路,
而是困惑著「我要繼續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嗎?」
「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若往前繼續走著,好像也沒有甚麼不好,
就是一條平坦的路,但無法想像未來能看到甚麼美麗的風景。
或許是內在那股想要有所不同、不想安於現狀的蠢蠢欲動驅使著,
我開始想著「那我要幹嘛」,於是就想到了去念研究所吧!
當時的這個想法,對於一向不喜歡念書的我而言,
(我是到了這幾年浸泡在喜歡的學習領域裡,才真正能享受到讀書的樂趣的),
實在是個太匪夷所思的答案,
但當時生活裡實在不知道還能做甚麼大改變,
所以基於我要「有所不同」的內在聲音,
繼續去念研究所似乎是個可以帶來改變的選擇。
後來我在一段時間的準備後,
如願地考上研究所,
也幸運地申請到了留職停薪兩年去享受當學生的美好生活。
也因有著研究所的學歷,我才能做著目前喜歡的心理師工作。
回顧我的生命歷程,迷路這件事不是只有發生在33歲那年,
27歲那年從青少年輔導工作轉換到大學輔導工作,
40歲那年從大學輔導工作轉換到當行動心理師,
我都是走在一條路上一段時間後,感受到匱乏、茫然,
然後我會接著問自己:「這是我要的嗎?」
「我還可以往哪裡走?」,
或許是內在那個喜歡有所變化的性格支撐著我勇於接受挑戰,
於是,我會去試試看我想做的,除了生涯的轉折外,
小至年輕時一個人去上瑜珈課,嘗試上台講課…,
到最近這兩年一個人去旅行,都在拓展我的可能性,
而且也帶來不同的生命經驗。
想說,迷路時,會有慌張、茫然是必然,
但或許迷路是為了讓自己停留下來,觀看身旁的風景,
也看看這樣的一條路與風景,
是否是在未來的生命旅程上想繼續前行的方向。
也或許縱使迷路到自己不熟悉的路上,
卻發現了想要的美麗風景。
重要的是,停留下來,好好地問自己:「接下來,想試點什麼,自己會有開心,會為自己帶來新的可能性。」
另外,「學習」是我很喜歡的事,
不管是走在一條路上或迷路時,都為我帶來很大的支持。
這幾年我投入在敘事治療、後現代治療的學習裡,
為我的專業工作及生命帶來很大的影響,
簡要來說,這些學習鬆動了原先在我身上的很多框框,
讓我可以更喜歡自己,讓我活得愈來愈好。
年輕時感到迷路的時候,我也會去看看好朋友,
看到朋友的故事,活著的樣子,
彷彿內在某些自己身上所喜歡的樣子就會被召喚回來呢!
也藉此重新找回自己身上的力量。
我也想著,生命裡或許沒有真正的「迷路」,
走在某條路上,總會有風景可以看見,
也或許只有走在迷路的道路上,才會接到想要的路上去。
而迷路時也沒有關係,那就是一種生命狀態,
或許也因有了迷路,我們才得以停留下來,
才得以問問自己:
「在那慌亂裡可以安頓自己的是什麼?可以清澈自己的是什麼?」
問問心裡的渴望,然後,就去行動吧!
在移動裡,或許自己已走到另一條路上了。
我把一些關於迷路的想法,分享給J後,
我們又有了幾個來回的對話,
J也和我分享她自己最近的體會,在徵求她的同意後,
放在這裡與大家分享,做為本文的美麗結尾—
「慌張的找路標,也容易掉進一種比較的狀態。看著別人有了什麼、走到了哪裡,就覺得自己好像應該也要像別人一樣,然後就走得更慌張、愈來愈迷路。其實每個人手上的地圖本來就不一樣,不一定要走得跟別人一樣,先學會安靜自己的心,答案也許就會出來了。」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林盈君諮商心理師暨所長